日前,在靖安镇张各庄村头的农田里一派繁忙景象,由恒丰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建的370亩温室大棚正在火热施工当中。 "预计月底大棚完工投入使用后可年生产优质蔬菜100余万公斤,直接带动农户增收200余万元。" 合作社负责人廖桂珍如是说。
恒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拥有基地面积达1600亩,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认定,合作社注册了 "廖大姐" 商标品牌。2015年8月该合作社开始新扩建温室大棚,其中还包括集约化育苗室8个,培训、检测、档案、办公为一体的综合办公楼1座。此外,该合作社的蔬菜基地还制定了一整套经营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及生产技术规程,建立质量追溯制度,严格实施规范化管理。这是我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跨越式发展,带动农民致富的一个缩影。
我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平原、山丘、沙地、浅海、滩涂构成了全县多类型的自然资源结构,有耕地面积94.6万亩,农业人口48万人。多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农业产业化工作作为引领 "三农" 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园区建设、基地建设、品牌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主要内容,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2%;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90家,占全市总数的30.3%;各级龙头企业通过 "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 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农户13.8万户。201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0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00元,比上年增长8%。
我县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突出规划引领,聘请省农科院专家,精心编制《昌黎县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5)》,按照 "发展优势一致、市场导向、差异性分类" 等原则将全县划分为五大功能区,明确了17项优先重点工程(6项升级引导工程、7项孵化工程和4项支撑工程),谋划项目135个。重点分析研判干红、粉丝、水产、皮毛、果蔬、粮油食品等优势产业,在全省率先建立起县级农业资源数据库,使全县的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优化。
我县还用抓工业园区的理念抓农业园区。重点谋划建设了葡萄酒产业园区、皮毛加工园区、安龙粮油加工园区、昌黎农产品加工园区、团林水产加工园区和果树加工园区六大农业加工园区,并纳入县委、县政府总体战略,其中四家园区被评为市级示范园区,葡萄酒产业园区被农业部评为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按照农业区域布局,着力打造马铃薯、甜玉米、鲜食葡萄种植和肉牛、肉羊、奶牛、生猪养殖七个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德茂、山水湾、林果产业科技园(果研所)等一批农业生态园。逐步形成了国家和省级园区为点、市级园区串线、县级园区成片、县域农业园区全覆盖的发展格局。
按照 "加快发展、逐步规范、创新机制、提档升级" 的思路,在培优育强龙头企业的同时,我县大力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精心组织、强化指导、公正审核,成功推动昌黎惠冀再生能源利用有限公司,秦皇岛济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上档升级,成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90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73亿元,增长至现在的112亿元。全县注册家庭农场102家,建成农民合作社75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4家,市级74家),涵盖畜牧、水产、果蔬、花卉、苗木等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大力支持各类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专业化服务,省级500万元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项目落户我县。
围绕优势主导产业,采取企业自建、企业与农户共建和财政补贴农民种植发展等多种模式,大力推进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加快建设和完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优势农产品基地,夯实基地保障。目前,全县拥有酒葡萄种植基地1.04万亩,水产养殖基地77万亩,蔬菜种植基地36.5万亩,果品种植面积13万亩,甜玉米种植基地6万亩,皮毛动物饲养量1400万只。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格局加快形成,先后荣获中国酿酒葡萄之乡、中国养貉之乡、中国毛皮产业化基地等称号。我县还被授予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县、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田野奏响富农曲——我县农业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