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将协同发展作为转型升级最强劲引擎,着力打造京唐秦轴线上 "微中心" ,进一步强化主动意识、开放思维,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争一流的使命感,不遗余力与京津对接机制往深里做、往实里做,精准承接非首都功能转移和产业疏解。
瞄准重点方向抓对接。瞄准巨型航母,逐个锁定重点对接引进战略合作者,积极推进与中粮、中信、天士力等央企、京企、大型民企的深度合作,更多引进新兴产业;瞄准京津市场,拾遗和补缺两手抓,分产业链系统研究京津产业体系、市场需求,成链条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瞄准主动融入,强化与京津行业协会、科研院所、行政事业单位对接合作,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达成人才合作项目7个,省建投大滩风电,丰科食用菌、中节环有机废弃物利用等重点项目落户。
发挥资源优势抓对接。立足资源、产业优势,围绕生态立县、产业强县、开放活县、创新兴县工作主线,着力构建以绿色、融合、循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发展钢铁及精深加工、干红酒、皮毛、海产品养殖及深加工、大旅游等9大产业链条。深入实施钢企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葡萄酒产业重振、建设中国北方皮毛生产加工基地等工程,特色产业突破崛起。目前全县418个行政村建立电子商务业务平台,完成 "网货进村,土货进城" 双向流通;全国首家皮毛现货电子交易平台---赫霆皮毛现货电子交易平台上线成功运营;33家各具特色的现代酒庄、酒厂,日趋完善的产业链条,吸引北京企业家考察团考察,投资5亿元国能生物发电正式签约。
完善服务平台抓对接。抓简政放权,完善政策平台。全面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制订权力运行流程图。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106项,调整74项。建设 "4+N" 承接平台,着力构建层次分明、布局科学的专业化、特色化园区发展体系。促进企业向园区聚集,促进生产要素集约、集聚、集群,提升县域经济质量、提高县域竞争力。全面加强基础工作和基础设施,强化市场化运作,大力推广PPP模式,实施整体开发。进一步加大对一区多园的支持力度,在人事、财政、审批等方面赋予园区更大的自主权,在资金、土地等要素安排上向园区倾斜。狠抓组织协调,从县领导层面入手,实行 "园区+乡镇+项目" 三位一体分包制,多方入手打造对接平台,有效吸引京津产业转移。
瞄准发展方向 发挥资源优势 完善服务平台——我县精准对接京津打造发展“微中心”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