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8日在昌黎县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昌黎县发展计划局局长 夏友军
各位代表:
我受县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会及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全县各级各部门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及县政协民主监督下,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抓住扩权强县的机遇,积极进取、真抓实干、努力促进经济增长,建设和谐社会,全县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均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全县生产总值完成62.1亿元,为计划的10%,同比增长13.5%。
全部财政总收入完成40508万元,为计划的100%,同比增长15.0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3.6亿元,为计划的100%,同比增长20%;
实际引进外资1776万美元,为计划的126.9%,同比增长35.2%;引进内资35375万元,为计划的114.1%,同比增长13.6%;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02亿元,同比增长10%;
农民人均收入3710元,同比增长5.5%;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495元,同比增长8.3%。
(二)项目建设进展较好,招商引资成绩显著
全县共实施100万元以上项目141个,年度计划投资173884.11万元,完成投资131076.87万元。其中:已建成投产项目86个,完成投资67243.04万元;在建项目32个,完成投资55133.83万元;计划开工项目8个,完成前期投资700万元;前期推进项目15个,前期投入资金8000万元。全年共实施1000万元以上项目32个,年度计划投资126538.11万元,完成投资82657.06万元。
2005年项目建设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生产性项目占据投资的主导地位,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共实施工业项目85个,占全县项目总数的60.3%;年度计划投资99759万元,同比增长79.1%;完成投资73662万元,同比82.6%,占全部项目完成投资的56.2%。二是1000万元以上项目占据相当比重,龙头旗舰作用明显。全年共实施明显经济拉动作用的1000万元以上项目32个,完成投资82657.06万元,占全部项目完成投资的63%。三是民营经济已经成为项目建设的重要支柱,不断注入经济活力。全县新上民营经济项目126个,年度计划投资155384.11万元,完成投资112676.87万元,分别占全县项目总数、年度计划投资和完成投资的89.2%、89%和85.9%。四是几个大型项目的实施完善了产业结构,增强了经济发展潜力。如:华夏高档葡萄酒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实施和索坤玻璃厂三期工程的建成进一步壮大了干红酒产业集群,30万吨/年煤焦油深加工项目的实施开辟了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13.6亿元,实际完成13.6亿元,为计划的100%,同比增长20.4%。其中:建设与改造投资27410万元,城镇集体投资2000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7050万元,农村非农户投资46782万元,城镇个体私营投资5850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有:污水处理厂工程,配合上级推进沿海高速公路昌黎段建设工程,团新线、蛇刘线公路改造工程和村村通油路工程等。
(四)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人民生活不断提高
教育工作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提高了教育现代化水平,在巩固汇文一中省示范高中的基础上,汇文二中进入省示范高中行列。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较好地完成了人口控制指标。
科技、卫生、文化、民政、环保、司法、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2005年全县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均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使经济运行仍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超亿元的大项目和高新技术密集型项目不够多,尤其缺乏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战略支撑作用的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超大项目和填补区域、行业空白的新项目;
二是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税源结构亟需优化。全县财政收入虽有所增长,但由于刚性支出增长过快,再加之历史欠账较多、供养规模过大, "吃财政饭" 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同时,由于缺少骨干税源支撑,再加之个别产业的税源结构不尽合理,导致地方财政收入偏低,财政资金调度仍然困难;
三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依然存在。特别是国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指标和进行规划调整,项目用地指标较少,远远不能满足用地需要,影响了项目建设的发展和企业技改扩建。同时我县的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含量不高,农业效益偏低;
五是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与加快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六是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制度需进一步增强和完善。
二、2006年计划安排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指标
2006年计划安排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更快更好、积极跨越的主题,用足用好扩权强县政策,继续深入实施 "五带兴昌、八业立县" 经济发展战略,坚持 "以城市化引领昌黎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全力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工作,努力推进昌黎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着力打造唐秦区域间的新兴城市。
2006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安排如下:
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3.5%以上;
全部财政收入完成4.66亿元,增长15%;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32亿元,增长20%;
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600万美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5%;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下。
三、2006年的重点工作
坚定不移地抓好项目建设
1、抓好项目谋划工作。认真落实县政府关于《昌黎县项目谋划实施方案》文件精神,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区域经济资源为依托,立足新的经济发展平台-- "京津冀都市圈" 和环渤海区域物流中心,按照 "市场前景好、区域优势强、竞争能力大、经济效益好" 的谋划原则,积极拓宽项目谋划领域,健全完善项目谋划机制。通过积极对外推介与资本引入,最终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推进层次,保证项目建设不断档,最终通过项目建设实现 "增强经济发展潜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总量,统筹社会发展" 的目标,在 "十一五" 规划的开局之年起好步。
2、积极破解项目建设中的制约因素。一是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一次建设用地普查,摸清底数。对于关停企业的建设用地及时清理债务债权链条,创造新项目落地实施条件。二是用足用活国家土地政策。在土地增量资源受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盘活土地存量资产。做好置换,将全县零散建设用地进行复耕,按区域置换出成片建设用地;搞好造地,将未利用地自筹资金开垦成耕地,新增土地的60%可转为建设用地;对于成片未利用地直接整理,办加工区,转为建设用地。同时,积极申报省重点项目,争取利用省级土地指标。
3、继续加强项目的跟踪管理和服务。一是建立重大项目长效跟踪激励制度。建立和完善项目建设协调调度制度、信息通报制度、责任跟踪等制度,在项目的谋划、推介、审批、建设、运营等整个环节加强服务,及时发现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协调解决,促进项目建设的快速良性发展。二是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领办制、代办制和 "全程一站式" 服务机制,重点项目继续实行责任制,提高项目的落地率,加速项目实施进程;坚持定期调度与实地调查相结合,不断强化项目后期管理,搞好跟踪服务。
(二)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理念,改进招商方式,广辟招商渠道,在实行全员招商的基础上,实现政府招商,企业招商、以商招商互动共赢。营造适宜投资、适宜项目落地的环境。要着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按照 "招商先招人,招人先招心" 的原则,在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同时,为投资商提供全程式、全方位的服务,大力倡导亲情服务、真诚服务,并要做到服务到位,让外商真正感受到温暖,以增强投资的吸引力和亲合力。注重加强与我县在外地事业有成人士的联系,鼓励他们来家乡投资,动员他们为家乡联系项目,不断开创招商引资的新局面。
(三)切实抓好工业园区建设
加快园区建设步伐。一是必须安排重大项目优先入园。按政策规定和自身发展要求,今后必须走产业入园的发展模式,我县 "一区六园" 格局已初步形成,功能定位合理。对园区项目摆布上,必须保证重大项目优先入园,依靠龙头项目带动园区升级,提升园区整体竞争力,进而吸引更多产业入驻,实现园区内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二是加强园区软硬件环境建设。按 "五个统一、一个不变" 原则,对 "一区六园" 进行管理,为工业园区创造统一有序的竞争环境。在土地使用、税费征收、水电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轻费减负,降低企业投资置业成本,提升吸纳项目的竞争力。积极谋划华夏工业园区的旅游项目、茹荷镇海产品加工园区和畜牧园区建设。要切实兑现园区优惠政策,一步一个脚印地按规划将各个园区做实做大,使之真正成为昌黎经济腾飞的重要引擎。
(四)着力培育支柱企业和产业集群
对重点骨干企业挂牌保护政策要切实落实到位,同时要加大查处 "三乱" 问题的力度,扶持企业发展。要以现有干红酒酿造业、粮油食品加工业、冶金建材业、缝纫机零件加工业等重点行业为基本框架,在原定30家重点骨干企业的基础上,再选定一批具有成长力的企业,重点扶持,培育龙头,发展成为行业领先企业,打造越来越多的经济支柱型企业。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立足昌黎实际,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将八大产业全部引向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努力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强化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内在发展机制健全的、有充足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五)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
进一步完善昌黎城市化建设体系,着力打造以县城为中心,两区(黄金海岸旅游区和碣石山景区)为骨干,六大园区为支撑,15个卫星小城镇为基础,50个中心村为补充的多节点、簇团式城市化体系,最终把昌黎建设成为一个建立在现代化农业基础之上的,具备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雏形的、经济繁荣、生态优良、旅游发达、文明开放的现代化滨海中等城市。一是强化 "一城两区" 格局。县城、黄金海岸旅游区、碣石山景区产业相对发达,基础设施完备,具备一定的城市基础,是未来昌黎城市化的重要支撑和战略重点。二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旧城改造的步伐,把联结东西外环的汇文大街建设列入议程;县城北外环要积极向上申报立项,早日开工建设,努力形成一环三横三纵的城市路网格局;积极筹划建设城市广场、滨河公园、地下停车场,努力拓展城市功能。三要搞好城市规划管理。走旧城内涵改造,新区外延扩展的路子;要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教育与严管重罚并举,提高居民文明程度,改善城市形象。四要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15个卫星小城镇,要立足基础,依托园区,发展城镇,拓展特色,走特色产业支撑城镇建设之路。
(六)突出发展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增加投资的主要渠道,要采取有效措施,激活县内民间资本,变单纯储蓄为主动投资。我县民营经济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全力推动,加大扶持力度。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从政策层面拆除壁垒,松绑发展。为了切实鼓励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总的原则是县内一切经济领域要向民营经济放开,一切产业包括公益事业允许民营经济进入,力争我县民营经济有一个大的突破。要做好引导工作,培育一支懂市场规划、善经营管理的民营企业家阶层,充分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鼓励他们干大事业、做大老板,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
(七)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要关注群众生活,构建和谐昌黎。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分配不公、社会安全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实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全覆盖,并积极向农村扩展,建立并实施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维护社会公平;大力加强公共财政建设,扩大向农村覆盖的范围;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落实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从各方面给农村更多关注、给农业更多支持、给农民更多关爱。
(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进步
实施科教兴县战略,鼓励科技创新,集中力量抓好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工作,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工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教育工作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要继续调整学校布局,提升教育质量;积极创造条件,在全县逐渐普及高中教育;要突出重点,打造一批品牌学校;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卫生工作要以预防为主,加强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和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水平和质量,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加强各类传染病防治和监控,切断其传播途径,提高全县人民防病能力和健康水平。
进一步发展文化、广播、体育、司法、计划生育、环保、地震监测等各项社会事业,推动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总之,我们要在县委的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依法监督和民主监督下,积极动员全县人民齐心协力,与时俱进,攻坚克难,努力工作,为促进昌黎经济的新跨越,全面建设和谐昌黎而努力奋斗。
责任部门:昌黎县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