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人民政府:
2024年,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巩固提升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创建成果为主线,持续深化依法行政,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较好完成了法治政府建设各项任务。
一、高站位、强基础,法治政府建设更加坚实
(一)强化法治思维。制发《2024年昌黎县政府学法计划》,重点学习与政府履职密切相关、最新颁布实施及修订的法律法规,全年县政府常务会议累计学法11次。另外,组织开展昌黎县中青年干部法治教育培训班、参训48人。
(二)压实领导责任。深入落实《河北省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施办法》,进一步巩固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法治工作格局,组织全县23个县直部门、16个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完成专题述法。
(三)优化法治队伍。牢固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2024年,公安司法系统提拔干部2人、职级调整10人;录用公务员8名,大学及以上学历占比100%,法律相关专业占比20%。
(四)严格法制审核。坚持严谨认真工作作风,严把各类法律文件,着力打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全年累计审查政府协议及各类文本30件,提出修改建议100余条;审核规范性文件1件;完成上级部门立法项目征求意见18件。
二、重改革、优服务,县域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一)推动简政放权,提高服务水平。推行“一站式”服务,31个部门544项事项进驻县政务服务大厅,68项事项进驻乡镇政务服务中心。推进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套餐落地,363项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68项事项实现省内通办。推行项目分类审批,将政府投资类、社会投资核准类、社会投资备案类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审批时限压缩至20、17、14个工作日。推行“定制审批”“清单+告知承诺制”、施工许可“N证合一”等审批新模式,政务服务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二)降低准入门槛,便捷企业开办。在“一窗通、零成本、即时办”的基础上,推动便利化、标准化改革,创新登记服务模式,推出“企业迁址一次办”,被河北日报报道。全县经营主体总量达45534家。
(三)推行公开评审,促进公平竞争。深化“双盲”评审制度改革,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全面实行“同标不同室、同室不同标”分散评标模式。全县完成136个标段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双盲”评审工作,交易金额达23.79亿元。
(四)开展助企行动,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开展暖企助企“三大工程、六大行动”,提升部门服务企业工作质效。全县31人主动申报成为昌黎县营商助企“秦务员”。认真开展昌黎县营商环境“问题清零”行动,自查自纠问题48个,并将整改成果固化为制度8项。落实“政府服务代表”制度,选派159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一对一”包联“四上”企业,共收集融资、招工、发展等方面问题诉求90余条,已全部解决。
三、建机制、严把关,行政执法行为更加规范
(一)深入推进改革,完善体系建设。县司法局加挂行政执法监督股牌子,增加全额事业编2个;全县17个司法所统一加挂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室牌子,初步建立起覆盖县乡两级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为实现全方位、全流程、常态化、长效化的行政执法监督奠定坚实基础。
(二)聚焦执法主体,加强能力建设。严格审核全县行政执法工作人员基本信息,清理不符合条件人员108人。通过组织执法资格考试,新增合格工作人员72人。通过深入乡镇一线走访调研,帮助解决执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选取有代表性的案卷进行现场指导,进一步提升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和专业素养。
(三)拓宽监督渠道,强化社会监督。在全县20家企业设立行政执法监督监测点,聘任20名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参与监督,并建立联系交流机制,定期收集行政执法反馈问题,推动企业由“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进一步拓宽监督覆盖面。
四、构体系、强规范,矛盾化解效果更加彰显
(一)坚持依法监管,加强管控帮扶。制发《昌黎县社区矫正工作纪律》等文件,严格按照政策监管社区矫正对象,在册社区矫正对象271人,累计安置帮教296人,其中重点安置18人。
(二)完善调解机制,提升化解力度。不断调整优化县乡村三级调解组织体系,实现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县司法局和县法院联合打造靖安人民法庭“祥和钢乡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室”,建立案源、诉源、访源“三源共治”特色调解机制,组织开展社会面矛盾纠纷专项摸排4次,成功调处纠纷932起。
(三)发挥监督职能,规范复议工作。在16个乡镇建立行政复议联系点。全年收到行政复议申请164件、已审结146件,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
五、广宣传、惠民生,基层法治氛围更加浓厚
(一)推进“八五”普法,法治宣传遍地开花。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统筹推进各级各部门常态化开展本行业本领域本系统普法工作。举办“民法典宣传月”“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主题宣传月”等主题普法活动。以“法律九进”为抓手,精心组织30余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活动,发放法治宣传图书、法治宣传袋等宣传品5万余份。
(二)融合特色基因,法治阵地亮点纷呈。利用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将红色文化和法治思想相结合,打造法治宣传教育新阵地。创新普法形式,打造线上普法阵地,利用快手号“法润昌黎”与微信公众号,发布原创普法视频50余期,播放量突破45万次。
(三)开展暖心行动,法律服务更加惠民。创新实施“点援制”模式,为困难群众提供精准高效的法律援助,今年以来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77件。充分发挥县公证处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功能,全年办理各类公证855件,接待群众咨询1500余人次。
六、存在不足及下步打算
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目标任务,依法行政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与上级法治政府建设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一是司法行政机关人员配置与目前职能设置不匹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作需要。二是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仍需加强,在行政执法队伍数量、专业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短板,尤其是乡镇执法人员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三是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有待强化,行政复议纠错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仍存在“出庭不出声”情况。四是学法用法普法工作创新不足,形式与效果脱节问题依然存在。
今后工作中,一是巩固深化省级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成果,持续提升依法治县规范化建设水平。二是持续完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积极组织开展行政执法培训,不断提升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三是加快构建行政复议案件答复机制和行政应诉府院联动机制,督促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行答复和举证义务,同时在保持出庭应诉率的前提下,坚决杜绝“出庭不出声”情况,确保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四是结合“八五”普法规划中期验收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营造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特此报告。
昌黎县人民政府
2025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