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秋代表:
您提出的 "关于推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建议" 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对我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出了真知灼见和切实可行的工作建议,您的建议与国家及省、市垃圾治理有关政策规定高度契合,与我县当前正在开展的垃圾分类行动部署十分吻合,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您对这项工作的关心,更让我们开拓了眼界,打开了工作的思路,对我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县正在开展的生活垃圾分类有关情况:
一、前阶段工作开展情况
2020年,在县委、县政府强有力推动下,经过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县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稳步推进,综合治理工作成效初显。
(一)垃圾分类试点任务序时完成。在昌黎县城区先后完成昌黎镇路东办事1个片区及1个市民中心(29个单位)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县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39%,超额完成省市、定年度任务。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分别牵头在政府机关、宾馆饭店行业、校园启动了行业垃圾分类试点,均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效。昌黎镇路东办事等探索开展了以街道为单位,成片区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形成了一定可供借鉴的片区分类管理经验。同时,县城管执法局引入第三方单位开展专业化分类管理,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较高,成效较为明显。
(二)1200多场次的垃圾分类主题演讲、微感言征集以及垃圾分类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单位等系列宣传活动,采取面对面、接地气及市民群众喜闻乐见、互动参与的宣传方式开展分类宣传,有效提升了市民群众的垃圾分类意识,进一步浓厚了垃圾分类的社会氛围。
(三)垃圾分类处理体系更趋完善。在垃圾分类规划方面,编制完成了城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和城乡垃圾一体化专项规划、停车场专项规划三个规划,已由县政府批复,并按计划组织实施。在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方面,启动了昌黎县城乡静脉产业园项目建设工作(其中:生活垃圾焚烧电厂(600吨/日、配建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500t/d);有机垃圾(餐厨、厨余)100t/d,占地15亩;存量垃圾处理项目;④建筑垃圾1200t/d(装修垃圾800t/d、再生资源400t/d)共占地65亩)项目建设工作,上述在建项目均已列入 "十四五" 规划重点工程。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按照 "强基础,治顽疾,促长效" 总体思路,进一步健全完善垃圾分类治理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力度,持续深入开展垃圾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推动全县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有效建立。全县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一)拓展垃圾分类管理覆盖面。加大垃圾分类管理推进力度,新增一批分类小区、分类单位、公共区域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继续强化公共机构垃圾分类,2020年底前,在县城区机关单位实现全覆盖基础上,推进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二)加强垃圾分类治理质效管理。持续加强垃圾分类社会动员发动,全面开展 "垃圾分类新时尚" 主体宣传教育系列活动,精心组织 "寻找垃圾分类达人" 等典型培育宣传活动,加强垃圾分类宣传阵地建设,开辟拓展垃圾分类文化墙、文明角、公益橱窗等宣传阵地;加强分类指导体系建设,加大培训指导力度,层层开展垃圾分类组织管理业务培训,整合社区邻里、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专业公司、热心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加强居住小区分类投放指导管理,逐步固化市民分类意识,养成分类习惯。进一步压实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加大街道、社区层面管理责任落实的督导力度,以管理责任落实促进提高管理水平。强化垃圾分类督查考核,重点围绕责任落实、提高质效两个方面,完善以 "问题导向" 、 "目标导向" 为核心的督查考核体系,加大垃圾分类日常管理绩效和垃圾减量的督查考核力度,促进提升垃圾分类管理质效。
(三)完善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按照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链条治理要求,健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全面建立信息化垃圾分类溯源、识别、计量系统,积极推进以居民户、单位为单元的分类计量管理方式。加强分类收运管理,强化分类收运体系建设,加大收运单位资质化管理力度,完善全流程分类流向登记管理制度,严肃查纠无资质收运、混合收运等突出问题,规范分类收运行为。加快推进分类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推进 "三厂(场)一中心" 建设管理(垃圾焚烧电厂、餐厨废弃物处理厂、建筑垃圾中转调配场、可回收物分拣中心)。
感谢您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希望您以后继续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促进我县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