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

对政协昌黎县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7-3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09日  来源:县发改局

字体:【  】 【打印】

王常亮委员:

您提出的 "关于加强民营企业管理,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动能的建议" 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一直都非常重视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作出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多次到民营企业视察,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给 "万企帮万村" 行动中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回信,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指明方向、坚定信心、提出要求。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制定出台一系列惠企减负政策和鼓励措施,并组织涉企部门对产业发展政策和支持措施进行宣传解读,连续多年组织专业机构为企业开展订单式服务、把脉问诊。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当今世界形势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生力军,重新优化调整,再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就我县来讲,县委、县政府历来非常重视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先后组织开展 "扶企破难促发展" "服务民营企业攻坚战" "遍访民企" 、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等系列活动,每年建立县领导包联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优化营商环境等系列制度措施,统筹做好 "六稳" "六保" 工作,实施县域特色产业振兴计划,谋划战略新兴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打造干红小镇、葡萄小镇、钢铁小镇、皮草小镇,全力构建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品牌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昌黎县金属材料产业、葡萄酒产业、皮毛产业列入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昌黎县的经济实力,尤其是民营经济实力不断攀升,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指标综合位次位列全市乃至全省前列。2018年,昌黎县民营经济在河北省综合排名第7位、2019年第23位。安丰公司、宏兴公司进入全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连续多年评为河北省优秀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全县经济的主导力量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特别是去年以来,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民营企业面临防控物资短缺、订单不足、用工困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市安排,采取超常举措,帮助企业和市场主体破解难题,组织民营企业复工复产,开展 "三创四建" 、 "三重四建五优化" 和 "九大攻坚战" 系列活动,制定了《昌黎县 "千企帮扶" 百日行动专项方案》《2020年县领导包联重点企业实施方案》《昌黎2020年重点项目建设落实年实施方案》《昌黎县 "遍访民企" 实施方案》等文件,保护市场主体,确保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平稳运行。民营企业复工复产率100%,发放企业贷款5.92亿元,梳理 "最多跑一次" 事项261项,网上可办审批服务事项327项,网上可办率达100%。单独设立企业开办专区,新开办企业从登记到刻章到发票申领实现 "一日办结" 。梳理了185个涉税缴费事项实现了 "非接触全程网上办税"
当前我县正在全力推进县域特色产业振兴和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建立了 "昌黎县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分指挥部" "昌黎县优化营商环境分指挥部" "昌黎县创新分指挥部" 等指挥体制机构,制定了《昌黎县2021年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要点》,以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省市制定的系列扶持政策措施,强化疫情防控,统筹做好 "六稳" "六保" 工作,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构建最优的营商环境,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薄弱环节,加大帮扶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切实解决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问题,助推全县民营经济向高质量转型发展。
一、着力优化政务环境,打造最优的营商环境。一是持续深化 "放管服" 改革。扎实推进简政放权,全面放宽市场准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编制公布全省 "五级四同" 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持续扩大 "证照分离" 改革事项管理清单,完善改革配套措施。加快推进 "一网通办" ,持续推动垂直系统对接,实现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企业开办实现 "全程网办、一日办结" 。二是推进规范化执法监管。严格规范 "双随机、一公开" 监管,实现部门内部联合和跨部门联合随机抽查全覆盖、常态化,完善随机抽查后续处置,建立随机抽查效果评估机制,提升随机抽查的监管效能和威慑力。规范市场秩序,深入推进市场秩序整治,清理规范不合理行为,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公平公正市场秩序。三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持续推进全省信用信息 "一张网" 建设,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对失信约束等措施开展集中清理规范,依法依规推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引导民营企业诚实守信,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守法合规经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二、夯实民营经济基础管理,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一是持续开展县级领导包联重点民营企业(项目)、 "遍访民企" 、 "三重四建五优化" "深化服务民营企业攻坚战" 等系列活动,问计于企,问需于企,千方百计破解民营企业发展难题,最大限度解决民营企业合理诉求。每季度包联领导深入包联产业开展系统调研1次,深入企业不少于10家,问题办结答复率达到100%,并形成调研报告。二是指导民营企业充分利用政企服务平台,及时完成新入统规上企业的平台登录与信息更新,利用平台解决政策咨询、意见建议和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三是充分发挥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县职教中心建立的省级民营企业人才培训基地、融资担保等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开展岗前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管理培训,举办产需对接,落实援企稳岗政策,推动创业创新,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鼓励企业实施技改升级项目,巩固提升金属材料、葡萄酒、皮毛、粮油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生命健康、休闲旅游、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萌生和崛起。加速旅游产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拓展全域旅游内涵和领域。加大对科技服务研发、金融商务、信息技术、物流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引进和扶持力度,全力服务现有企业转型升级。二是实施投资和项目拉动行动。抓好抓实有效投资质量,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对支撑经济稳定增长、增强转型发展后劲、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作用,以有质量的投资和项目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 "招商引资" "营商环境提升年" 活动,精准对接哈工大国际氢能源汽车产业新城、宝硕创业产业园、宝格裘皮城综合体、大运城堡等在谈签约项目,加快项目落地实施。三是抓好新兴产业培育和科技创新动力。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高技术产业化示范、优势企业扶持、重点创新平台建设、重大科技专项、质量名牌培育、示范基地带动 "六大工程" 。实施科技创新支撑行动,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大与京津科技创新资源的合作力度,促进资源共享。借力社会化科技服务企业,为企业提供专利挖掘指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等科技服务,推动创新主体跃升。
四、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是落实信贷扶持政策。持续推进各类惠企政策落实,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扩大中小微企业授信规模,落实中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制度,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对市场前景好、订单充足、诚实守信的民营企业不盲目抽贷、断贷、限贷。二是拓展直接融资渠道。落实推动企业股改上市融资三年行动计划,引导民营企业到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融资。加大民营企业挂牌上市培训辅导力度,推动百家民企集团、千家领军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 "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到主板、科创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实现上市企业零突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各类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三是健全融资服务体系。依托各级融资服务平台精准对接融资需求,形成 "线上+线下+24小时" 服务模式。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健全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尝试设立应急周转资金池,帮助符合产业政策、发展前景良好,暂时遇到流动性困难的民营企业解决流动资金应急周转问题。完善 "银税互动" 、供应链金融等融资模式,开展政银企对接和金融知识普及服务活动,推介一批重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县域特色产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实施细则,引导银行信贷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
五、完善培训服务体系,建立民企职业经理人队伍。一是完善管理服务体系。落实职业经理人选拔标准、培训标准、评价标准和通用管理规范,依托省级就业信息资源库建设职业经理人信息库系统,逐步实现省内职业经理人信息资源共享,促进供需双方精准有效对接。依托专业化服务机构,搭建对接平台,为职业经理人选拔、培育、评价提供支撑。二是落实分级分类培训计划。利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功能,组织100家企业开展线上服务活动。承办省 "百场万家" 公益服务活动,服务企业100家以上。组织开展网上招聘、稳企援岗等就业服务活动,优化供需对接服务。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级领航培训、市级引航培训等职业经理人培训,组织实施启航培训,依托中国职业培训在线、河北中小企业远程学堂、企业微课等网站平台开展企业内训,培训一批高级、中级和初级职业经理人,打造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市场开拓精神,符合昌黎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三是推动市场化使用。推行社会化职业经理人评价,依托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和用人企业,对经理人开展综合评价,探索评价结果市场化运用。灵活组织市场化推介活动,采取路演、洽谈、交流等不同方式,组织不少于1次职业经理人推介活动,促进供需双方市场化对接。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