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从以前老百姓关注的 "课业负担" 到如今的 "课外负担" ,一字之差凸显当前 "减负" 这个老难题的新特点,也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校内减负 校外加负" 课外培训出现 "剧场效应"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 "上联:不怕同桌是学霸 下联:就怕学霸放寒假 横批:差距越拉越大" ,道出了家长和孩子们面对课外培训的焦虑。或许正因为 "班里的孩子都在上" "不上恐怕会落后" ,一些本不想送孩子上培训班的家长也不得不加入课外培训的大潮。
"课外培训已经不局限于发达地区和名校的学生了。"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说,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课外培训也很盛行。
不少人将此现象称为 "剧场效应" 。在剧场中,前排观众若站起来,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也只好被迫站起来。 "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赚得盆满钵满,最后苦的是孩子。"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委主任王璟说。
他认为,目前学生课外负担重,主要还是来自家长为子女报的各种培训班。学校一般不会给学生布置过多作业,不少家长内心过高的期望值以及 "攀比" "从众" 心理,造成校内 "减负" 、校外 "厮杀" 趋势愈演愈烈。
加强教师队伍管理 整治培训市场乱象
"虽然国家三令五申,严禁在职教师组织或参与有偿补课,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 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委员说,有的人拿着公办教师的待遇,却不用心在学校教书,而是把精力放在补习班上。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熊争艳、潘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 。多位政协委员表示,报告对学前教育的高度关注,体现了执政为民理念, "让家长放心安心" 的学前教育既需要技术手段保障,更依赖大量优秀的幼儿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教授刘焱委员表示,她从2008年开始任全国政协委员,见证了国家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学前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也亲历了两会期间学前教育问题由过去的少人提及到现在的热烈讨论。
刘焱说,目前学前教育资源、尤其是普惠性教育资源仍然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人民对于送孩子就近上 "好幼儿园" 的需要,报告提到的 "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就是对症下药。
"学前教育资源的不足,主要是师资的不足。现在幼儿教师有很大缺口,导致一些没有资质的人进入幼儿园。" 北京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委员说。
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杜卫委员说,由于幼教待遇偏低,很难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哪怕是一些学前教育的毕业生也不愿意去幼儿园工作。应在全社会倡导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更多关注与尊重幼师,提高幼师的待遇。
谈到要办让家长放心安心的学前教育,刘焱认为,治本之道不是去安装摄像头等技术手段,而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幼师队伍。
"通过技术化手段加强监管,只是保障幼儿权益的辅助手段。关键还是要增强幼教行业的社会吸引力,能够让更多愿意从事教育工作的优秀学生投身幼教事业。" 刘焱说,应提升幼师的地位和待遇,让他们拥有职业的尊严和自豪感,珍惜自己的岗位和工作。
柳茹认为,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监管存在一定风险,幼儿的视频可能被一些人利用。全天候监控也会让幼师出现焦虑,不利于形成尊师重教的环境,不利于幼师行业发展。
"家长和幼师应该彼此信任,才能更好合作,一起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柳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