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昌黎县中小学扎实开展一次主题班会、一次实践课程、一次校园美化、一次家务劳动、一次社区志愿“五个一”系列主题劳动实践活动,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体系,通过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一次主题班会,引领学生树牢劳动观念
各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了以劳动实践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在班会上,老师们通过播放教育部推荐的劳动教育相关视频资料,结合生动有趣的PPT展示,向同学们详细解读了劳动对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同学们也踊跃参与其中,纷纷分享自己身边的劳动故事,有的讲述了看到环卫工人在街头辛苦清扫的场景,有的提到了父母在家做家务的忙碌身影,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对劳动有了全新的认知,为后续积极参与各项劳动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一堂实践课程,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水平
雷锋小学开辟耕读小苑劳动基地,将耕读小苑划分为种植区域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安排四年级开展分层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种子播种、浇水、除草等基础劳动;指导学生负责植物养护,记录植物生长;开展植物的一生、光照水分等条件对植物生长影响的探究活动等,传承农耕文化,体验劳动之美。
昌黎县第七小学将“劳动最光荣”理念融入校本课程,成立扭扭棒创意劳动社团,通过系统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劳动品质,让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形成“以劳育美、以劳启智、以劳润德”的特色教育模式。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开展跨学科学习。在耕读小苑实践中,语文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劳动日记、种植观察作文;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计算种植面积、统计作物产量;美术教师指导学生绘制植物生长图谱;科学教师则带领学生探究植物生长规律、土壤成分等知识。通过学科融合,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深化课堂知识,提升综合素养。
昌黎县虹桥小学举办了内务整理、手工制作、烹饪等技能比赛。内务整理比赛中,学生们迅速将被子叠成整齐的“豆腐块”;手工制作比赛里,同学们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出精美的工艺品,展现了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烹饪比赛现场,小厨师们煎炒烹炸,制作出一道道美味菜肴,不仅学会了生活技能,还体会到劳动创造美食的乐趣。
三、一次校园美化,激发学生吾爱吾校荣誉
各学校实行校园卫生“网格化”管理模式,将校园划分为教学楼区、操场区、绿化区等多个责任区域,每个班级承包固定区域,明确卫生清扫标准与要求。通过量化评分纳入班级量化考核,设立“卫生流动红旗”,每周对表现优秀的班级进行表彰,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各校制定校园卫生清扫时间表,每天早晨、中午和放学后,各班学生按时到责任区进行清扫。在清扫过程中,学生们分工明确,有的扫地,有的拖地,有的擦拭门窗,共同营造整洁、舒适的校园环境。通过长期坚持,学生们逐渐养成了爱护环境、保持卫生的良好习惯。
四、一次家务劳动,浸润学生感恩父母之情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各学校把感恩教育落实在日常,以“向上向善”之微光温暖他人,照亮奉献精神的传承之路。各学校通过家校合作,布置家庭劳动作业,鼓励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如整理房间、洗碗、洗衣服等。定期开展“家务劳动小能手”评选活动,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激发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积极性。在温馨的亲子日常中,孩子们眼眸中闪烁着热忱与善良。
五、一次社区志愿,培树学生奉献社会责任
各学校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清扫区域、任务分工和安全注意事项。同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员教师参与活动,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开展。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树立了服务社会的意识。
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养成了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同时,活动也促进了家校合作,形成了劳动教育的合力。
下一步,县教育体育局将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劳动教育和“爱我昌黎”文明实践相结合,同其他课程相融合,继续深化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丰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